欢迎访问乐鱼vip注册

客服热线:

156-1007-7673

产品中心

中大网校

来源:乐鱼vip注册    发布时间:2023-12-30 04:43:04 乐鱼vip注册

  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共同构成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外部保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

  银行监管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的监督管理行为,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和规则,实施监督检查,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

  银行体系地位特殊,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通常,在经济体系中具备极其重大地位的债权人利益受损,可能会导致连锁反应,不仅威胁银行体系安全,而且危及整个社会经济体系。

  3.存款人与银行的关系属于特殊的债权人与债务人关系,且两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4.风险是银行体系不可消除的内生因素,银行机构正是通过管理和经营风险获得收益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同时提出银行业监督管理应保证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

  (3)通过金融、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

  依法原则:监管职权的设定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监管行为的法律性质是一种行政行为,依法行政是有效实施监管的基本要求。

  公开原则:指监管活动除法律规定需要保密的以外,应当具有适当的透明度。公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监管立法和政策标准公开;二是监管执法和行为标准公开;三是行政复议的依据、标准、程序公开。

  公正原则:指银行业市场的参与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银监会进行监管活动时应当平等对待所有参与者。公正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体公正,要求平等对待监管对象;二是程序公正,要求履行法定的完整程序,不因监管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效率原则:银监会在监管活动中要合理配置和利用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既要保证全面履行监管职责,确保监管目标的实现,又要努力降低监管成本,不给纳税人、被监管对象带来负担。

  【例3·单选题】监管原则是是对监管行为的总体规范,《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例4·单选题】效率原则是四大监管原则之一,它具体是指银监会在进行监管活动中要(),既要保证全面履行监管职责,确保监管目标的实现,又要努力降低监管成本,不给纳税人、被监管对象带来负担。

  所谓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类风险做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地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

  这种监管方式着重关注银行的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的水准,检查和评价涉及银行业务的每个方面,是一种全面、动态掌握银行情况的监管。

  风险监管是一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的监督管理模式。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采用风险为本的监管无疑是一种最具有成本效益的选择,它代表国际银行业监管发展的趋势、方向,并在实践中发挥以下作用:

  (1)通过对机构信息的收集、对业务和各类风险及风险管理程序的评估,能更好了解机构的风险状况和管理素质,及早识别出即将形成的风险,具有前瞻性;

  (2)通过事前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可根据每个机构的风险特点设计检查和监管方案,更有计划性、灵活性、针对性;

  (3)明确监管的风险导向,提高银行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同时也提高管理层对监管的认同感,达成共识和良性互动,共同致力于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4)根据风险评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进行检查,并更多地借鉴内部管理和审计的结果,减少低风险业务的测试量和重复劳动,减轻检查负担,节省监管资源,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5)把监管重心转移到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估上,理顺了监管者和银行管理层各自的职责,对银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责任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风险监管框架涵盖了六个监管步骤:了解机构、风险评估、规划监管行为、准备风险为本的现场检查、实施风险为本的现场检查、监管措施效果评价和持续的非现场监测。

  (1)了解机构:机构的情况可以从准入申请文件、机构自身对外公开的资料、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各类信息以及专门的会谈和走访等方式获得。

  了解的主要内容:成立背景和业务牌照、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业务发展的策略和竞争地位、财务情况和管理层素质。

  风险评估四环节:了解银行的业务和风险管理制度→界定其主要的业务领域→用风险矩阵对每一业务领域的八种潜在风险逐一识别、衡量→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具体“检查方案”和下发“检查前问卷”。风险为本的“检查方案”和“检查前问卷”应根据被检查银行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点量身定做。

  根据机构大小、复杂程度、风险状况,按照检查前准备工作确定的思路进行有目的、有限度的检查和测试,是风险为本的现场检查有别于以往检查的一大特色。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设计以风险监管为核心,以法人结构为主体,兼顾分支机构,并形成分类、分级的监测体系。

  【例5·单选题】银行风险监管指标设计应以()为核心,以()为主体,兼顾分支机构,并形成分类、分级的监测体系。

  依据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三类:

  风险水平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包括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操作风险指标和流动性风险指标;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例6·单选题】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哪三个主要类别?()

  对银行机构风险状况的监管必须实现本外币、表内外、境内外并表监管基础上,建立对八大类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分析、预警和处置机制。银行业风险监管包括四方面:

  (1)建立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和预警机制,建立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定性和定量指标确定风险水平或级别,根据风险水平及时进行预警。

  (2)建立高风险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判断和救助体系,要建立对此类机构的判断标准、并对此类机构制定风险控制、化解方案,包括限制业务、调整管理层、扩充股本、债务重组、请求中央银行给予流动性支持等。

  (3)建立应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包括停业隔离整顿,给予流动性救助,资产负债重组、关闭清算、实施市场退出等。

  (4)建立银行类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及金融安全网,包括存款保险体系建设等。

  对单一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言,监管部门也高度关注其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以及风险计量模型的有效性。此外,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以及管理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也属于监督管理的机构关注重点。

  ①管理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内容应当与商业银行营运、组织架构、业务政策、操作系统和管理报告制度相吻合,构成商业银行成本核算、产品定价、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力支撑。对管理信息系统监督检查包括以下方面:

  b)检查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政策、程序范围、质量和报告频率,检查管理人员是否有能力获得充分、及时信息;

  c)评估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及各子模块功能,检查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和手工操作程度;

  d)检查管理信息系统所依赖的多个数据库是否独立,相关数据采集、复核程序及允许的误差程度;

  e)检查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稳健性,还有是不是建立差错、失误、突发事件应急计划和备份系统;

  g)商业银行内部是否建立科学的授权管理、保密管理和内部评估制度、监督测试制度;

  a.对高级管理人员实施任职资格审核。任职资格审核从职业操守、专业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评价拟任人员适任情况。

  b.对商业银行人事政策和管理程序评估。包括管理政策和程序、组织架构、岗位工作职责分工、培训安排、考核机制、薪酬政策、休假制度、监督制约等内容,目的是确保各级人员职责明确,相互制衡、分工合作并充分适任。

  (一)市场准入:监管部门采取行政许可手段审查、批准市场主体进入某一领域并从事相关活动的机制。是银行监管的首要环节。

  (2)维护银行市场秩序。 通过市场准入监管,一方面,确保市场主体有良好素质,规范其市场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准入门槛设定,达到限制恶性竞争,维护市场公平的目标。

  【例8·多选题】银行准入管理对一国银行业结构和规模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注册准入不仅能创造一个高效率和富有竞争性的银行经营环境,更是防范银行风险的关键。银行准入的主要目标包括()。

  监督检查手段: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两种方式相互补充、互为依据,体现为:

  (5)非现场监管要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持续跟踪监测,督促被监督管理的机构整改,从而加强现场检查的有效性。

  中国银监会启动“1104工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颁布非现场监管指引,初步形成非现场监管体系。

  制订监管计划→监管信息收集,编制机构概览→日常监管分析→风险评估→现场检查立项→监管评级→后续监管

  中国银监会现场检查的重点内容有:业务经营的合法合规性、风险状况和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管理上的水准和内部控制、市场风险敏感度。

  (1)风险纠正,主要是针对正常或基本正常的银行业机构,以及存在潜在风险隐患的关注类机构采取的措施。

  (2)风险救助,是针对有问题的银行机构采取的救助性措施,最重要的包含:调整决策层和管理层、实施资产和债务重组、外部注资、变现资产、股东增资、冻结大额开支和股息红利分配、停止部分业务,以及实施兼并重组等。

  (3)市场退出,分为法人机构整体退出、分支机构退出两类,退出方式分为自愿退出和强制退出。

  『答案解析』风险纠正,主要是针对正常或基本正常的银行业机构,以及存在潜在风险隐患的关注类机构采取的措施。风险救助,是针对有问题的银行机构采取的救助性措施。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综合经营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反映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盈利水平和管理能力。

  (2)资本监管是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现代银行体系中,对各类银行提出统一的最低资本要求,能降低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

  (3)资本监管是促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监管手段。银行资产规模的盲目扩张是银行业危机的主要原因。

  第一,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

  第四,第二支柱资本要求。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能低于11.5%和10.5%。

  (2)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确保资本能够充分覆盖所面临的各类风险。

  (3)监管部门能够准确的通过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个案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持有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

  (4)监管部门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将商业银行分为一、二、三、四类,分别采取监管干预措施,以提高不同类别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其中,对一、二类银行,实行预警性的监管干预措施,对三、四类银行,既实行预警性的监管干预措施,又实行强制性的监管干预措施。

  (5)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本行资本充足率的信息公开披露,未设立董事会的,由行长负责。

  a.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4%、5%和8%

  『答案解析』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能低于11.5%和10.5%。

  【例13·单选题】在资本监管要点里,关于资本充足率的信息披露应该由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未设置董事会的,由()负责。

  在我国,按照法律上的约束力等级规划区分,银行监管法律框架由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

  【例14·单选题】银行监管的有效实施一定要具有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体系,从而为银行监管提供全面有效的法规依据。在我国,按照法律的效力等级规划区分,银行监管法律框架由哪三个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效力等级最高。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的各种有关活动的法律规范。如《金融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处罚办法》等。

  规章是银行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等。

  在我国还有行业自律性规范、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国际金融条约四个部分作为补充。近年,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借鉴国际银行监管经验,以“指引”形式发布行业指导意见,指导银行机构完善经营管理。“指引”形式的监管文件并不具有强制力。

  与2006年版的《核心原则》相比,新版《核心原则》将原来的25项原则扩展为29项,并分为监管者的权力、责任和作用及对银行的审慎规定和要求两大类。

  注:《核心原则》是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国际银行监管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提出的银行监管最佳做法,是有效银行监管的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或规范做法。

  【例15·判断题】法律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的各种有关活动的法律规范。( )

  『答案解析』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效力等级最高。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的各种有关活动的法律规范。